【知人】
領導者之責任,不在於事必躬親,而在於得人也。然欲得人,先須知人。知人者,辨識人之誠偽、善惡、智愚、賢不肖也。
知人極為重要,但卻不易。
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,形乎外者未必存內乎,有似是而非者,亦有似非而是者,虛虛實實,真偽難明。
人之智能才具,互有長短,觀察者所知有限,知長不知短,知短不知長,皆能造成錯誤。
人之學行,時有變動,暮年可能與少壯不同,得意時可能與失意時不同,艱危時可能與平時不同,凡此不同,或為邁進,或為逆轉。如一時一事之觀感而概其餘,亦常足以僨事。
山如此之大,只緣身處其間,故遠近高低,橫看側看,已難得其真面全面。人亦為如此,隱現多方,不可究詰,而察人者又從而自蔽或受蔽焉,所得幾何,尤難言之矣。
自知難,知人亦難。自知與知人,二者孰急?自知為急。自知而不明,安能知人?
二者孰難?知人為難。知人之難,在於人物精微,能神而明,變化多方,難以捉摸。知人者本身所具備之條件是否充分,亦足以使其產生不同之結果也。
左右知人之條件,可分為三項:
一為學問,學問為辨別一切是非價值等之憑藉,亦為了解人性、物性特徵之必要條件。學問越高,所具「知人」之潛力必然越高,反之亦然。
二為見識,有學問而無見識,易失之迂腐,而不切實際。欲使其所具之學問得以充分發揮其作用,見識必不可缺。
三為經驗,兼學問與見識二者,對於識人固已能發揮相當作用,然世物紛繁,人心難測,似是而非之人事層出不窮,是以單憑學問與見識判斷,往往發生錯誤,必須加上經驗以為輔助,使判斷正確。且閲世越深,知人之名亦越著。
如何知人?
觀其氣象:
「誠於中,形於外。」外在表現內在,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,威而不猛,恭而安,此乃賢哲君子之氣象。令色足恭,脅肩諂笑,小頭銳面,喜怒無常,此乃奸邪小人之嘴臉。
觀其舉止:
人者心之器,舉手投足,莫不受制於內心。子路粗獷好強,孔子知其將「不得好死。」霍光「出入宮殿,止進常處,不失尺寸。」漢武帝因此託孤寄命。故觀人舉止可知人也。
觀其胸襟:
胸襟恢宏者必豪傑之士,胸襟褊窄者乃小人之流。為私而枉公者,為無胸襟;為公益而忘私隙者,謂之有胸襟。
觀其學養:
學養越豐富者,越能忘我,越能去私,做事不計己功,為大局著想。有問岳飛者:「天下何時太平?」岳武穆曰:「文官不愛錢,武官不怕死,則天下太平矣。」這是何等學養!
觀其心性:
人之性善惡難察,有溫良而偽詐者,有外恭而內欺者,有外勇而內怯者,有盡力而不忠者。人性不可不察,察人之道必從觀其心性起。
觀其所處:
人之所處不同,則其言行或亦因之而異,故須從其所處,審慎觀察,方可得其真面目也。淮南子《氾論訓》曰「故論人之道,貴即觀其所舉,富即觀其所施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即觀其所不為。視其所患難,以知其勇;動以喜樂,以觀其守;委以貨財,以觀其仁;振以恐懼,以觀其節。如此即人情得矣。」
六韜太公曰:「富之而觀其無犯,貴之而觀其無驕,付之而觀其無轉,使之而觀其無隱,危之而觀其無恐,事之而觀其無窮。富之而不犯者、仁也,貴之而不驕者、義也,付之而不轉者、忠也,使之而不隱者、信也,危之而不恐者、勇也,事之而不窮者、謀也。人君無以三寶借人,借人則君失其威。」所以人因所處不同,行事態度也有所轉變,從中得知其真面目。
觀其言談:
子曰: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」「辭、達而已矣。」「剛毅木訥,近仁。」「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,國寶也。口不能言,身能行之,國器也。口能言之,身不能行,國用也。口言善,身行惡,國妖也。治國者,敬其寶,愛其器,任其用,除其妖。」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者,為最上層之才。口言善,身行惡,為最下層之妖。故觀人之言談可以知人也。
觀其操守:
操守者,擇善固執。所謂窮不失義,達不離道。不求非分之名,不謀非分之利。懷精白之心,行忠正之道。直己事上,竭力從公。奉法推理,不避強梁,不阿所親。孟子曰: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」之大丈夫,便是有操守者。操守亦為所有知人中最重要之。
知人最難,曾國藩有此豐富心得曰:「邪正看眼鼻,真假看嘴脣,壽夭看指甲,輕重看腳跟,功名看氣魄,事業看精神,若要問條理,盡在語言中。」
【無為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ctorstchen/posts/1094305650999673
【用人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ctorstchen/posts/1094530877643817